永恒中文网
  1. 永恒中文网
  2. 其他小说
  3. 音乐经典(上)
  4. 一、音乐名家
设置

一、音乐名家(1 / 2)

邢春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永恒中文网yhzw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沈心工

(1870~1947)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作者。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1902年4月赴日本弘文学院学习,并在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任教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并创设了唱歌课。1911年起先后担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校长、大学部训育主任,同时受聘于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和沪学会等处教授乐歌。沈心工所作乐歌大多采用外国曲调编配新调,作为学生唱歌教材。他所填配的歌曲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黄河》(自作曲)、《从军歌》《爱国》《革命必先格人心》(自作曲)、《美哉中华》《革命歌》《女学歌》《电报》《铁匠》《竹马》《赛船》《采莲曲》《军人的枪弹》等。此外,沈心工还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以及精选唱歌集中优秀曲目汇编而成的《心工唱歌集》。

李叔同

(1880~1942)音乐家,早期话剧活动家,音乐、美术教育家。原名文涛、字惜霜,浙江平湖人。自幼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1905年入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同年创办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但仅出一期。1910年归国后任教于天津、上海,并参加“南社”,担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艺术教员。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贡献。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合唱曲《春游》(三部合唱)、《留别》(二部合唱)、《早秋》。其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音乐出版社1958)。

萧友梅

(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广东中山县人。早年曾先后赴日本、德国学习音乐。192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等处,其间组织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1927年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生致力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音乐人才,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中歌曲大都编入《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这两本歌曲集也是我国作曲家最早的个人创作专集,其中《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器乐作品包括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和大提琴独奏曲等。此外他还为教学编写了风琴、钢琴、小提琴、乐理、和声学等方面的教材。

黎锦晖

(1981~1967)作曲家。湖南湘潭人。幼时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学习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后就读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后曾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后为音乐研究所)的活动。受“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热心于推广国语和改革普通音乐教育活动,主张“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创作了一批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职于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团”(后改名“明月歌剧社”)赴南洋一带演出。1929年以后,在腐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创作曾一度误入歧途,创作了一些混合着中国城市小调与外国商业性歌舞音乐相结合的所谓“黎派歌舞风格”的作品。1936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后,他转变了创作立场和作风,写了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上海电影制片厂,并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黎锦晖一生对中国音乐的最显著贡献体现在其儿童音乐创作上。代表作有: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神仙妹妹》《葡萄仙子》《小羊救母》;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以及内容消极的歌舞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

赵元任

(1892~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宜仲。原籍常州,生于天津。幼时受父母的熏陶爱好民族民间音乐。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并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选修了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法及声乐,并坚持弹钢琴。191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哲学、汉语。1924年游历欧洲并在法国研究语言学。1925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音韵学。1938年定居美国,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校任教,又获文学、法学、人文学博士学位,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和东方学会会长,享有国际声誉。赵元任作有钢琴曲、歌曲及合唱曲等作品百余篇。其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词曲结合紧密富于韵味,许多作品还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主倾向。他还将高度的作曲技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音乐民族化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和声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在音调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一些民族民间音调作为其作品的音乐语言。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在音乐理论上他指出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存跟发展”,并提出一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见解。其主要作品有: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歌曲《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合唱曲《海韵》以及论文《“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新诗歌集序》《黄自的音乐》等。

华彦钧

(1898~1950)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系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自幼从父学习音乐,擅长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中年时因双目失明而流落街头卖艺为生。长期的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与其本身很高的音乐天赋,使得阿炳能够吸取众家之长,超越狭窄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编创各种器乐曲。但由于阿炳的早逝,这些曲目大都失传。现流传于世的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6首,均收编于《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

刘天华

(1895~1932)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4岁时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7岁时到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工作。1914年返回家乡,边教学边向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等人学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1922年以后相继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等处教授音乐。刘天华还致力于社会音乐活动,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同年参与发起“爱美乐社”并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刘天华在西洋音乐和民间音乐两方面均有广博的见识、深厚的造诣,并善于将西洋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运用在民族音乐的教学和创作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除夜小唱》(《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以外,还有多首二胡练习曲与琵琶练习曲,并记录编辑了《梅兰芳歌曲谱》。

任光

(1900~1941)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浙江嵊县人。1919年赴法国学习钢琴调音技术与作曲。1924年至1927年在越南法商亚佛琴行任技师。1928年回国,1932年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同时参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左翼音乐活动,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再度前往巴黎,边学习边在华侨中组织抗战歌咏活动,并参加了法国左翼文化组织。1939年赴新加坡,在华侨中组织歌咏团体宣传抗日救国,曾辅导过著名的华侨歌咏组织“铜锣合唱团”。1940年回国,在育才学校任教,同年7月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代表作有:歌曲《渔光曲》《大地行军歌》《抗敌歌》《采菱歌》,《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新四军东进曲》《新莲花落》;歌剧《洪波曲》;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

张寒晖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震惊!败家子的私房钱比国库还多》《都成女神老公了,谁还要巨星系统》《网游:我开局疯狂氪金》【翠微居】《重生1981从杀猪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推荐


回到顶部
设置